考古学科教学科研平台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强化实验室建设,实验条件明显提升,考古学科教学科研平台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强化实验室建设,实验条件明显提升,实验室育人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国内空间最广、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结构最完整的科技考古实验室群。学科拥有三个教育部教学科研平台:全国高校首批“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一个文科“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全国高校唯一文科“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美国耶鲁大学共建),并入选全省唯一文科类“山东省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全国高校唯一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正在申报“考古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将是我省交叉学科科研平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依托实验室广聚领军人才,集群效应明显。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考古学高层次人才群体。拥有18人(次)组成国家级领军人才群体,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含青年学者)3人,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人选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宣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专家)6人。考古教师团队于2021年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2022年获山东省“青年创新突击队”。
依托实验室助力科研,体现出尖出峰。201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项,到账科研经费达1.65亿元。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5项(含特等奖1项)、“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如在Nature、Science、Cell、PNAS、《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报》《历史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环境与资源、技术与经济、聚落与社会、宗教与美术、文物保护技术等六个学术方向上形成优势。
依托实验室培育高层次急需人才,育人成效显著。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主编马工程教材《考古学概论》,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田野考古实习成果8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所在学院2019年入选全国唯一历史学类“三全育人”试点单位;2021年“考古+”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2022年,山东大学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入选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始终坚持锚定文化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扎实推进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为我国考古文博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紧缺人才。
国内国际合作历史悠久,促进人文交流。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潜在信息,联合海内外合作伙伴,围绕全球面临的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挑战和文化强国战略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已开展合作的校内科研机构有儒学高等研究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晶体材料研究所、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内科研机构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国家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海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已达31个,主要有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波尔多大学等,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学术力量雄厚的海外专家团队,在环境考古、生物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以及玉石器分析、文物保护等领域共同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合作出版、联合发表多篇著作和论文,极大地促进了我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近三十年来与美国耶鲁大学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合作引领学科转型。经法国文化部批准,启动位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韦雷泽河流域的Tourtoirac旧石器时代岩厦遗址的科学发掘与研究,我国首次在欧洲合作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肯尼亚进行考古发掘,探索早期人类的全球扩散与互动。实施沙特阿拉伯塞林港联合海洋考古项目,探讨历史时期海内外文化交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强音,促进人文交流。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