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布人:     发布时间: 17-06-21 14:36:25      点击次数:

学校实验室做为培养学生发挥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基地,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随着实验室管理模式模式的转变,实验室的改革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资源共享和仪器共用,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增加科研成果。但是问题随之出现。由于多数实验室没有专职操作人员往往由于操作不当,仪器维护不及时,仪器超负荷工作,零件老化等各种原因,经常发生仪器的损坏现象,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那么仪器的维修维护就显得至关重要,维护维修环节不仅是教学科研正常工作的前提,而且是节约学校经费,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更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对外服务能力的先决条件。

但是目前我校设备维修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实验室建设的进行,降低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首先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主要由学院(学科)负责使用管理,虽然近几年各学院相继成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但由于场地、人员等问题多数平台未能真正发挥其功能。而且由于学院领导及实验室人员的更换,具体责任人不明确,使一些购置年限较长,检测水平不高的仪器设备过早搁置,甚至报废。大型设备购置时缺乏对维修基金的考虑。有钱买仪器,没钱养仪器。尤其是大型精密进口仪器设备,需要控制良好温度、湿度。对仪器设备运行的环境条件要求较高。而且这些仪器设备保修期过后,一个小的零部件损坏,可能就需要一笔较大的维修费用,维修成本较高且维修困难。

其次是被动维修。日常工作中缺乏维护保养,未及时检查仪器设备使用状态,总是故障-维修的被动模式使得学院及管理部门故障仪器牵着鼻子走。对仪器设备的充分了解是保养的前提,这也相应的提高了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维护在先,防患于未然。避免故障发生才是减少维修的根本。

再次是学院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设备购置后一般是由生产厂家或经销商负责操作培训和简单的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对维修维护工作不够重视,往往认为维修维护工作不属于自己本职的一部分,于自己无关,而且学校也没有规定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维修工作及奖励制度,大家在这个方面没有积极性。

最后是责任不明确。仪器设备的损坏人为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教学考研活动中,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使用仪器不规范造成仪器故障大都没有追究使用人及团队的责任。而且一些科研仪器的损坏仍然由学院或学校承担维修维护费用。

解决方法

一是学校应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大型设备有钱买没钱养的问题。二是切实做好院级大型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三是加强使用环节的管理,明确责任,对不按照操作程序造成仪器设备损坏的要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